(资料图)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3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展开,近日,教育部发布提醒称,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针对招生录取等环节实施诈骗,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每年的高校招生季节,总有一些不法之徒布下重重招生骗局。据报道,考生遭遇招生诈骗的常见情形是:“一不小心”上了虚假大学、野鸡大学。所谓的虚假大学、野鸡大学,通常是指那些本身并不具备高等教育办学和招生资质,颁发的学历不被教育部承认,不被社会认可。一部分“野鸡大学”其实是民办培训机构,更有一部分则只有网址,没有实际校址,只在网络存在,是不折不扣的虚假大学。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当考生和家长信任并选择一所大学时,他们期望的是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虚假大学、野鸡大学的出现,不仅严重破坏了这种期望,也给社会乃至高等教育体制造成了困惑、冲击和伤害。 有的虚假大学、野鸡大学骗了钱后一走了之,有的则不仅骗了钱,还浪费了考生的时间,延误了考生们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简直可以说是谋财害命,贻害无穷。
然而,虚假大学、野鸡大学招生骗局却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呢?
首先,自然是非法利益的存在,使得虚假大学、野鸡大学与招生中介等利益共同体之间形成了一条相对稳固的“利益链”;其次,也暴露了当前高校招生制度中的一些漏洞与不足,需要更加严密的监管和完善的规范,以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其中的漏洞进行诈骗活动。
要想根治虚假大学、野鸡大学招生骗局这一“顽疾”,教育部门当担起首要责任。 一是要加强对办学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虚假大学和野鸡大学与招生中介机构等利益共同体勾结行骗的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对于屡教不改的培训机构当果断亮起“红牌”。二是要加强对招生宣传和招生信息的监管,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提供及时准确的公示名单,帮助考生和家长更加容易辨别真假大学。此外,教育部门还应当加强与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打击招生诈骗活动。
既然是“顽疾”,还当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主动性,共同治理。除了教育部的努力,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媒体要加大对虚假大学招生骗局的曝光力度,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增加警惕性。另一方面,家长和考生也需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消除侥幸心理,提高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什么“只要花2万,百分之百上目标学校”之类的虚假招生宣传,只有确保自己的选择是合法和可信的,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上当受骗。
虚假大学招生骗局的存在不仅损害了考生和家长的利益,也对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行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每个人都当行动起来,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法律保护自己,共同抵制招生骗局。 此外,还要持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让更多人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给虚假大学、野鸡大学来个“釜底抽薪”, 招生骗局就会随之烟消云散了。
标签: